一、基本信息 |
院校名称 | 包头师范学院 | ||
院士工作站 | 联系方式 | 13847394571 | |
传真 | 0472-6193087 | 邮箱 |
二、院校简介 展开 | |||
包头师范学院座落在享有“草原钢城”、“世界稀土之都”、“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美誉的包头市,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包头师范学校、包头教育学院三校合并组建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原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名“包头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1958年,1963年停办,1971年恢复办学,1996年更名为“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包头师范学校创建于1947年。原包头教育学院创建于1978年。2003年6月,包头师范学院与包头钢铁学院、包头医学院三校合并组建内蒙古科技大学。2004年底,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校名恢复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建校50多年来,学校坚持面向和服务基础教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全日制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为一身,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为一体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学校设有文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体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16个二级学院和图文信息中心等3个教学科研辅助部门。共有45个本科专业,22个专科专业。现有在校生13125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2685人,专科生304人,硕士研究生53人,预科生83人。目前学校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特色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教职工910人,其中专任教师631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69%。专任教师中正高级90人,副高级286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370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第二层次人选2人,“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包头市新世纪人才工程”人选6人,“5512工程”领军人才25人。 学校占地面积3237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0786平方米,固定资产67558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967万元。现有1个自治区级教学示范实验中心,9个实验中心。建有校内外实习基地243个,纸质藏书75.86万册,电子藏书15000GB,各类中外文全文文摘和全文数据库15个。拥有万兆网络双核心、千兆网络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的有线网络系统和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系统,其中,网络出口涵盖中国教育科研网、三大电信运营商总计1400兆。 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54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7项、教育部项目7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6项、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36项、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83项,其中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项目0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8项。发表论文2799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87篇。学校主办的《阴山学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先后获得“内蒙古高校精品学报”、“全国民族地区优秀学报”等荣誉。 学校始终坚持落实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实施了导师制、主辅修制、完全学分制等培养制度,注重加强基础,优化结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广、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7个自治区品牌专业,2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学生多次在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设有校长奖学金、综合素质奖等10余种奖学金,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近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0%以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宽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国际合作办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白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和专家学者互访;与美国费耶特维尔州立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并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开展了同步远程网络视频课程。学校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先后接收美国、韩国等国家的留学生。学校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师德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取得了丰硕成果,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先进集体”、“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特别贡献奖”、“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自治区文明单位”、“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全区内部审计工作先进单位”、“全区共青团工作实绩突出单位”、“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区高校科技创安先进单位”、“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面对新形势,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精神,坚持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不动摇,坚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动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强的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
|||
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协同创新中心等简介 展开 |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是学校2010年开始投资建设的校级重点实验室。目前,有超低温冰箱、PCR仪、低温高速离心机等仪器设备,基本能够满足学院内部教师的科研要求。在几年建设期间,实验室研究人员发表了核心期刊文章20多篇,申请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内蒙自然基金3项。今后将其建设成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为目标,成为更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生科研平台及向社会开放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磁学与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是2014年8月由内蒙古教育厅批准的高校创新平台培育项目,同年正式投入运行。磁学与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依托包头师范学院,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和物理教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凝聚态物理是校级重点学科,拥有自治区联合培养研究生实验基地(包头师范学院与中科院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面积1400平米 ,科研基础条件较好,设施较齐全,拥有材料制备(块材和薄膜)、分析测试和8节点4核计算集群一体的科学研究平台。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磁性功能材料、微磁学、量子磁性系统、飞秒激光、计算物理、物理学科教育等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体系。本实验室设学术委员会、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和5个课题组。实验室现有在编科研实验人员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6人,硕士生导师4人。学术委员会由9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主任由中科院物理所成昭华研究员、博导担任,副主任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云国宏教授、博导担任;现任实验室主任鲁毅教授,副主任赵建军教授;5个课题组组长分别由赵建军教授、吴鸿业博士、徐宝博士、郭凯敏博士、王文清博士担任。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队伍是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学科配套、科研经验丰富、经历长期协作、结构合理的老中青结合的精干队伍。近年来,承担和参加国家科研项目11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承担其他科研项目8项;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技术创新优秀奖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EI收录10余篇,发表在Phys. Rev. B;Appl. Phys. Lett.,Eur. Phys. J. B,Scientific Reports,Optics Letters;J. Phys.: Condensed matter,Physica B.,Phys.C: Superconductivity,Chinese Phys. B,Chin. Phys. Lett,物理学报,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6部。磁学与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支持下,在包头师范学院的领导下,结合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注重科技创新基础应用研究,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2011年学校成立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配备有荧光分光光度计、元素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傅立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极谱分析仪、差热分析仪、筛板精馏塔实验装置、元素分析、纳米粒度分析、原子吸收等大型分析仪器;有超临界流体萃取中试工艺系统、超声波提取中试工艺系统、分子蒸馏分离中试工艺系统、冷冻干燥中试工艺装置、层析分离中试工艺系统、液体产品加工中试工艺流水线、中试喷雾干燥系统等中试设备仪器总价值600余万元。 |
|||
四、科技成果简介(包含成果名称,成果简介,所属行业等) 展开 | |||
磁学与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简介: 1、 成功合成了高温结构稳定、高居里温度、强单轴各向异性的高碳2:17型结构Sm-Fe-M-C(M=Ga,Al,Si)Al、Si)间隙稀土铁化合物,克服了利用氮作为间隙原子不稳定的缺点.系统研究了镓等元素替代引起的稀土-铁基化合物磁性反常现象的物理本质,着重研究了它们的晶体结构、磁结构、交换相互作用及晶场效应等基本问题。 2、 合成的高性能、高温稳定的Sm2(Fe, M)17Cy 化合物作为硬磁相,利用快淬工艺,通过控制快淬速率,不需退火的条件下首次在国际上合成出Sm2(Fe, Ga)17Cy/a-Fe纳米复合永磁材料。 3、 在国内开创低温强磁场穆斯堡尔谱学研究,研究磁性材料的各向异性,克服目前国际上其他实验室仅能测量一个方向穆斯堡尔谱的缺点,为我国参为我国参与国际学科前沿的竞争和国家重大项目的完成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手段。 4、对钙钛矿锰氧化物ABO3和A3B2O7型 的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性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国际领先的四镜浮区法合成了锰氧化物单晶材料; 5、在钙钛矿锰氧化物Nd0.47Sr0.53MnO3单晶首次观察到了低场诱导磁熵变行为,为实际的磁制冷应用提供了一种好的备选材料; 6、在双层的 型稀土锰氧化物发现了新的磁跳变和电阻跳变现象,尤其是对单晶的低场诱导磁熵变研究,为开发适合低场应用的磁致冷材料提供理论基础和新途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高内蒙地区的研究能力和稀土资源的利用都能做出较大的贡献。 7、利用中子衍射研究单晶结构,对单晶材料电阻率测量中采用新八电极法,更适于测量强电阻率各向异性材料的电阻率。 |
|||
五、产学研情况 展开 | |||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合作建立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对大型真菌的进行分类、形态、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同开发西北地区药用、保健用块菌,同时完成研究生培养及部分本科生培养。另与包头市南海湿地保护区合作进行鸟类保护研究,共同完成了自治区、包头市项目的申报和结项,发表了一部专著和多篇核心期刊文章,完成了针对包头市青少年的大型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同时完成了本科生野外实习及部分学生毕业论文。 磁学与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产学研情况: 1、与包头师范学院有关学科的合作 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学校内部相关学科的合作,建立校内的紧密型或松散型的合作团队,如数学学院,化学学院等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 2、与国内有关单位合作 为保证实验室在国内的先进性,加强与国内有关研究院所和实验室的合作研究和交流,包括合作研究、成果、资料与资源共享等。实验室欢迎国内学者自带课题入室研究。如中科院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包头稀土研究院。 3、加强国际交流 实验室吸收国外学者来本实验室进行交流学习,同时鼓励本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出国进修和学习,建立了科研人员“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模式。 4、实验室开放 实验室设定五类开放计划,包括为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以及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学术交流,制定了针对校内外单位的仪器开放测试计划;为提升在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研究生在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创造能力,制定了针对在读研究生设定的研究生创新项目;为提升在读本科生对凝聚态物理科研工作的兴趣,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作用,制定了针对在校本科生设定的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为保证实验室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制定了针对实验室研究人员的开放课题计划。拟对实验室内部尚无在研科研立项的人员提供一定额度的科研专项经费,用以进行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基金申请的前期预研工作。为保证实验室承担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立项的顺利完成,制定了针对已获得科研立项人员的配套科研经费项目,按照申请基金的资助级别、数额提供一定额度的经费匹配。 校企产学研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渠道,又是加快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的探索,以及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的不断合作中,合作模式从科技成果交流,发展到现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共建基地、信息交流等全方位、长期性、互动式的产学研合作,注重科研、重视人才、注重科技创新已成为研究人员的共识,同时产学研联合在企业内已成为一种理念和品牌,根据当地地区的的现实需求,结合内蒙古地区的特色和企业的科技发展优势,切实形成了多方位、多种操作方式的合作模式,提出了“以人才为根本,以坚持科研为出发点”,以煤转油、煤制氢等煤化工企业的产学研思维方式指导我院发展,从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校企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更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
专家介绍 | ||||||
姓名 | 季喜燕 | 职称 | 讲师 | 研究方向 | 微通道内流体流动及传质特性研究 | 查看详细 |
姓名 | 郭玉玮 | 职称 | 讲师 | 研究方向 | 稀土功能材料光催化化学 | 查看详细 |
姓名 | 赵军 | 职称 | 教授 | 研究方向 | 物理化学、环境化学 | 查看详细 |
姓名 | 周毅 | 职称 | 教授 | 研究方向 | 金属酞菁配合物 | 查看详细 |
姓名 | 赵国忠 | 职称 | 教授 | 研究方向 | 计算流体力学 | 查看详细 |
姓名 | 王文清 | 职称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物理教育 | 查看详细 |
姓名 | 孙运斌 | 职称 | 讲师 | 研究方向 | 磁学与磁性材料 | 查看详细 |
姓名 | 徐宝 | 职称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量子磁性 | 查看详细 |
姓名 | 吴鸿业 | 职称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磁学与磁性材料 | 查看详细 |
姓名 | 郭凯敏 | 职称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激光等离子体物理 | 查看详细 |
姓名 | 刘桂香 | 职称 | 教授 | 研究方向 | 材料光学性质 | 查看详细 |
姓名 | 赵建军 | 职称 | 教授 | 研究方向 | 磁学与磁性材料 | 查看详细 |
姓名 | 鲁毅 | 职称 | 教授 | 研究方向 | 磁学与磁性材料 | 查看详细 |
姓名 | 刘建青 | 职称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微生物 | 查看详细 |
姓名 | 马勇 | 职称 | 高级实验师 | 研究方向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查看详细 |
姓名 | 刘晓光 | 职称 | 教授 | 研究方向 | 动物学 | 查看详细 |
姓名 | 门中华 | 职称 | 教授 | 研究方向 | 植物营养生理 | 查看详细 |
姓名 | 王志红 | 职称 | 讲师 | 研究方向 | 动物学 | 查看详细 |
姓名 | 刘利 | 职称 | 讲师 | 研究方向 | 动物学 | 查看详细 |
姓名 | 孙丽华 | 职称 | 教授 | 研究方向 | 大型真菌分类及应用 | 查看详细 |
姓名 | 赵晓平 | 职称 | 教授 | 研究方向 | 遗传学 | 查看详细 |
姓名 | 樊永军 | 职称 | 教授 | 研究方向 | 菌根及大型真菌研究 | 查看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