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
标题 |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 单位 | 上海海洋大学 |
电话 | 行业类别 | 其他 |
二、内容信息 | |||
一、项目简介远洋渔业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在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公海海洋权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是高度洄游性、短生长周期的中上层鱼类,资源丰富。2003年开始,项目围绕我国秋刀鱼渔业新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重点开展中心渔场形成机制与渔情预报、生态高效捕捞与国产化装备、资源评估与国际履约等研究,取得的一批原创性和国际先进的成果,为我国秋刀鱼渔业起步、发展与壮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主要技术创新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开展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资源调查,开发了2个新渔场,显著提升了我国秋刀鱼资源渔场的认知能力。连续15年开展秋刀鱼资源渔场调查,总航程17万海里,历时2250多天,调查站位1200个,样品9万多条,现场采集温盐、浮游生物等数据6750组;掌握了秋刀鱼中心渔场形成规律及其时空变动机制,开辟新渔场21万平方公里,渔场面积扩大46%,解决了过去渔场较为集中和拥挤的状况;首次研发了高精度秋刀鱼渔情预报模型及其发布系统,累计发布周报100余期,改变了作业船只盲目寻找渔场的状况,为快速渔场决策提供了科学指导; (2)研发了秋刀鱼舷提网捕捞技术,实现渔捞装备全部国产化,极大提升了我国秋刀鱼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科学的舷提网捕捞作业规范,使我国秋刀鱼舷提网捕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制定的集鱼灯优化配置方案,可使渔船节约光电能耗20.7%;研制了秋刀鱼舷提网船国产化成套甲板渔捞装备,基本替代了依靠进口设备的历史; (3)开发了秋刀鱼资源评估与管理模型,有力提升了我国在秋刀鱼资源国际配额分配谈判中的掌控能力。首次开发的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秋刀鱼剩余产量模型,被由中、美、日、俄、韩等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北太平洋渔业管理委员会(NPFC)”确定为秋刀鱼资源评估的基准模型,成为世界上三个评估模型之一。评估结果表明,目前西北太平洋秋刀鱼可捕量约为55万吨,其资源水平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为我国在国际秋刀鱼资源配额分配、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发挥了主导作用。 二、 应用领域秋刀鱼舷提网捕捞技术规范和集鱼灯优化配置方案等先进的捕捞技术,已被中国远洋渔业协会推荐在我国60余艘生产船上推广使用,推广率达100%,其捕捞量约占全球上岸量的18%-20%,位列全球第三位。近3年实现增产20万吨,增值18亿元人民币,总体经济效益跃升为我国四大公海远洋渔业之一。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渔场和捕捞技术人才团队,已成为国家秋刀鱼技术组的核心力量,每年为行业组织和企业提供具有指导性的渔情预报和资源评估报告,20余次代表中国出席NPFC国际履约谈判,全面负责科学事务,提交国际履约科学报告6份。 项目共发表论文专著50多篇,其中专著1部;获得授权专利50项;国家级船用产品7项;软件著作权5项;培养研究生20多名。 |
|||
三、附件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