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科技大市场!
科技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科技新闻 > 列表
立新求变 继往开来——回眸2023年度包头市科技创新工作
时间:2024-01-05 09:16:21

2023年,在包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包头市科技局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干部职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忠诚践行“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党建引领科技管理工作,科技赋能“两个稀土基地”“世界绿色硅都”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科技创新呈现出新局面。

提升创新综合实力,科技创新标志性指标走在前列。紧紧围绕建设“两个稀土基地”“世界绿色硅都”重大任务,聚焦市委、市政府年度指标要求,多措并举完善创新体系,全力提升科技创新对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2023年,3项创新指标稳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分别是,争取上级科技资金2.78亿元,增长15.4%;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9.34亿元,增长18.7%;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强度、增量、对内蒙古自治区总量的贡献率均居内蒙古自治区首位(总量占全区37%、增量占全区52%、强度是全区唯一超2%的地区);6项关键指标保持强劲增长,分别是,新增创新联合体15家、同比翻番;新备案内蒙古自治区级院士工作站4家、占内蒙古自治区新备案50%;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预计达到767家、同比增长41%;高新技术企业产值预计达到2500亿元,同比增长40%;新增内蒙古自治区级创新平台71家、同比增长2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达到19%、超过目标增速(17%)2个百分点。包头市成功入选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百强城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创新型城市能力评价位居全国第73位

聚焦服务产业创新、三项重点工作打开新场景。牢固树立为企服务意识,坚持与企业建立紧密再紧密的联系,立足为企业解决科技创新需求,主动为企业“问诊把脉”,定制化、常态化“开具处方”。一是完成462家规上工业企业科技体检,梳理挖掘科技创新需求627条,成功导入专家129人、对接科技成果96项,促成合作34项;举办“科创会客厅”活动19场,累计发布技术成果54项,促成合作10项。二是建成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9家,备案注册企业特派员644人,发掘遴选科技专干334人,全年深入677家企业开展服务,形成了以技术服务型、政策服务型特派员及科技专干为支撑的“三级”特派员工作体系。开发建设“包头市科技特派员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特派员工作全生命周期在线公开透明管理,承办内蒙古自治区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现场会,与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交流了典型工作经验。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四个一”活动,支持187家企业完成全部目标,126家企业引进了专家团队,202家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208家企业开发了新产品,有效帮助企业找到了新增长点。

锻造战略科技力量,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百花齐放的创新体系。一是建强用好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内蒙古自治区级重大项目34项,申报专利88项,形成国家标准6项、行业企业标准34项,成功研制了国际首台套四立柱四机器人整体增材制造装备;完成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组建,与浙江大学等14家单位达成共建协议,争取内蒙古自治区专项资金1亿元,凝炼开展了7个重点项目,全力争创“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制定《包头实验室建设方案》,积极创建内蒙古实验室;二是加快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级平台建设,支持稀土高新区获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得“呼包鄂自主创新示范区”407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装备制造园区获评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自治区共3个),金属深加工园区和九原工业园区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高新区培育计划。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三清零”行动(研发投入清零、研发机构清零、专利清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到66亿元,增长13.5%,引导弘元、美科等13家硅产业链主和龙头企业在包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天和磁材技术中心获批202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市存量、新增规上工业企业中研发活动占比分别达到40.5%、61%。

积蓄科技创新后备力量,创新主体培育取得新突破。坚持发挥企业在创新体系建设、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深入实施“双倍增”行动,分地区确定任务目标,建立培育库,将科研诚信、公平竞争贯穿培育全过程,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到141家、同比增长15%,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20家、同比增长74%。培育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科技型领军企业4家、占内蒙古自治区20%(另有20家正在评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支持900万元。指导2家企业(北工重型机电、申大机械)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创板挂牌奖补资金40万元。二是持续提升创新孵化能力,支持北方启川科创园成功开园,吸引入驻企业53家,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国家级数字新基建项目、包头首家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中心落户其中;新培育孵化载体8家,新增入孵企业378家、累计达到1654家,毕业企业780家。新培育认定内蒙古自治区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5家,中试公共服务平台2家,基本完成15条中试线建设。引进大连理工精细化工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包头市建设“高端精细化学品绿色制备与产业化”中试线(基地)。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申报科技计划278项,争取上级专项资金2.78亿元;帮助304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36.73亿元,74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率优惠减免9.54亿元;为22家企业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9.7亿元,在昆区、稀土高新区分别开展“创新券”“创新积分制”试点,助力企业获得授信、融资1.1亿元。2022年度全社会研发投入达77.5亿元、同比增加10.1亿元,投入强度达到2.07%,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连续三年超过2%的地区。

深化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新跨越。全力推进“科技兴蒙”行动,着力搭建桥梁平台,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合作交流全面深入,有力推动了更多创新成果在包落地转化,形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一是与中科院、上海交大续签了战略合作协议,引进杨德仁院士共建了“浙江大学—包头硅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引进张立群院士共建了“北京化工大学—包头低碳技术及先进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支持内科大与13家硅产业龙头企业筹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硅业研究院,并与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稀土研究院建立了全面合作。全年主动及配合邀请院士专家来包共14批、87人次,创历史最高。二是围绕“两个稀土基地”“世界绿色硅都”和“五大战新产业”,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实施,组织实施“固态储氢材料产业化技术开发及其应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3项,争取新能源领域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3项、占内蒙古自治区50%,涌现出一批“首”字号、“最”字号重大原创成果,包钢集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共建的院士工作站联合发现的白鸽矿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成为在白云鄂博矿床中发现的第16个新矿物;国内首个自主成套6mm厚稀土多元合金镀层钢板在包头研发成功;美科“大尺寸热场节能降耗项目”实现节电超8500万度/年、降低成本近3000万元。三是持续提升创新成果导入能力,深化“外地孵化、包头产业化”协同创新模式,建成“包头·北京(人才)科创基地”,吸引7家企业和团队入驻,促成世纪金芯年产70万片6-8英寸碳化硅单晶衬底项目签约等3项合作;培育引进重点科技服务机构30家,与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东部中心、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达成了合作共识。积极建设“蒙科聚”包头分中心,打造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政策、专业科技服务、科技资源共享的专业化、规模化、体系化科创服务平台。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人才第一资源集聚形成新优势。坚持把强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打造人才聚集“洼地”,努力构建“政策留人、事业育人、环境暖人”的一流创新生态。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若干措施》,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科研人员收益提供了基础性政策依据,全市柔性引进人才团队33个,中青年科技人才235人;二是强化人才培养,推荐3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3人入选中科院人才计划、2人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人才专项资金400万元;18个人才团队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于慧、曹鸿璋2人获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得奖励资金240万元。全市培养技术经纪人350人。三是营造创新氛围,包头市法定设立了“包头科技创新日”“包头人才周”,成为全国第20个、内蒙古自治区首个以专属节日礼敬人才的城市。成功举办包头市科普活动周系列活动,举办了包头市“两都”和五大战新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展,与市直机关工委共同组织12000多名干部群众参观。配合市委组织部协办第十一届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活动周,主导设计5800平方米人才创新成果展。承担第十四届稀土论坛科技创新成果展工作,组织稀土领域创新平台的150余项创新成果集中参展。指导昆区举办“科创中国 海纳英才”第二届中国·包头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海内外102个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报名参与,为“两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在服务发展大局上展现新担当。一是积极推动科技助力“五大任务”建设。落实“三下乡”任务,组织派出农业科技特派员1599人次,服务农牧民23077人次;推荐尚氏番茄公司获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500万元支持,选育黄番茄等新品种8个。组织实施了7项节能技术改造重点科技项目,争取上级资金873万元;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荐通威公司“低能耗零排放多晶硅绿色制备技术系统集成创新项目”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积极推动科技赋能社会发展。联合市公安局印发了《包头市科技兴警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申报首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兴警重点实验室、科技项目和人才计划。联合市卫健委设立医药卫生基金,组织实施医药卫生科研项目60项,争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资金921万元。推荐医药产业创新平台承担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4项,引导企业研发投入9600万元。推动黑龙江珍宝岛集团与包头市签订合作协议,设立产业基金,助力打造医疗高地。为内科大、包头师范学院、包头医学院和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争取上级科技资金1338万元,助力打造教育高地。开发科研助理岗位541个,圆满完成科技部布置的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选送6名科普讲解员在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普讲解大赛获奖,其中2人获二等奖并被授予“十佳科普使者”称号;策划录制“包小科”邀您春耕备耕3部短视频荣获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国家优秀科普微视频评选。

2024年,包头市科技局将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落实好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包头作出的“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结合起来,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锻造一支极具忠心、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富有凝聚力、学习力、专业力、服务力的“四心四力”科技铁军,深入开展“学习年、行动年、服务年”活动,聚焦努力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探索谋划科技支撑新型工业化建设新路径,在“学习”上下功夫;围绕即将印发的“2024年市委一号文件”精神,坚持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全力以赴攻坚重大工程任务、改革创新任务,在“行动”上下功夫;聚焦“两个稀土基地”“世界绿色硅都”等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急难愁盼,坚持“四下基层”工作法,完善联系、解题、帮扶等机制,在“服务”上下功夫。二要倡导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紧盯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创新策源与引领能力;紧盯创新主体培育,提升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紧盯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紧盯高端人才引进,提升人才创新活力。三要强化“科技即产业”理念,深化科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管理服务职能,以产业化价值化为导向,充分激发创新积极性,不断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推动科技创新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为包头市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包头答卷”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附件下载

访客总数: 1155644
地址:包头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馆办公区五楼) 邮编:014060 联系电话:0472-5235924
技术支持:内蒙古指南星科技有限公司 运维电话:18504721968